有人问我,催眠是否是安慰剂 (Placebo effect) 效应?
我认为,不完全是,催眠和安慰剂效应,两者还是可以区别的。
首先,先了解什么是安慰剂效应。
安慰剂效应 - 又称为假药效应,伪药效应,或代设剂效应。于1955年Dr.Henry K.Beecher 提出,目前泛指医务人员利用 "药物",但实际上可能只是维他命或营养补助品,使得病人深信该 "药物" 能够针对其疾病有很好的疗效,并激发其内心: 相信自己,也相信医生的诊断及"药物"处方, 从而提高治愈效果和医疗质量。
有看过 《秘密》(The Secret) 这部影片, 其中也有一段提到安慰剂效应。
在此分享一个关于催眠的学术研究 (Olness K, MacDonald JT, Uden DL, Pediatrics, 1987 Apr; 79(4):593-7)
此研究对象为28位患有偏头痛的儿童, 年龄介于 6-12岁。他们以随机的方式被分配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。其中一种治疗方案,是服食药物 Propranolol, 此药物用来治疗偏头痛,狭心症和原发性高血压。另一组则是接受安慰剂效应 (placebo effect) 的治疗。这28位儿童都完成了6个月的治疗 。6个月后,所有儿童被教导自我催眠的技巧,如催眠放松, 想象开心快乐的画面和疼痛控制等,并使用自我催眠长达3个月。研究结果显示,经过自我催眠的教导和练习使用, 儿童们的偏头痛有大幅度的改善。但是在教授自我催眠之前,他们偏头痛的频率并没有明显的减少。
另一项研究,是关于催眠作为身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器,能够提高人的免疫能力。在美国的学术期刊曾经发表过美国Ohio State University 3位教授的研究,这3位教授包括 心理及精神病学教授 Janice Kiecolt Glaser, 牙周病学教授 Philip Marucha, 和分子病毒学教授 Ronald Glaser. 该研究以33位医科和牙科学生为研究对象。他们被分成2组 : 一组学生授以自我催眠技巧,在准备考试期间经常练习自我催眠。另一组学生没有被教授自我催眠的技巧。两组学生在考试前的3天个别抽取血液样本进行化验。化验结果显示,使用自我催眠的那组学生,其T白血细胞的活跃率平均上升了8%, 另一组没有使用自我催眠的学生则下降了33%。研究也显示越常使用和练习自我催眠的学生,他们的免疫能力都相应地更好。(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, 2001, Vol. 69, No.4, 674-82)
从这两个研究中, 可以看得出催眠和安慰剂效益的不同。催眠的过程, 是利用特定的刺激使大脑进入潜意识状态,并接受正面的,对身心有帮助的暗示。当下意识退下,不对暗示加以批判和拒绝,由潜意识接收,直接影响身心改变。
安慰剂效应主要是医务人员在为病人进行医疗咨询中,以安慰剂/维他命代替药物,并告知病人该安慰剂是专门针对该病患的疾病,并且有良好的医治效果。安慰剂效应能够成立,主要还是在医务人员和病人见面,诊断的过程中,其表现,说话的语气用词,表情 形象和行为,使病人一开始有良好的印象,让病人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和感觉安心。
当然,催眠和安慰剂效应还是有共同点的。
那就是 : 暗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