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15日星期日

关于催眠,有兴趣了解者可以读一读。

催眠和人类大脑有关,是临床心理学上的一种治疗手段。同时,认知科学里也在深入研究催眠。
所以,催眠不是武功, 和 "走火入魔" 毫无关系。

请按以下链接阅读:
透視催眠


面对人生的困境,令人苦恼烦躁的情绪,对它说: You'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!

诺贝尔奖得主 生物学家、物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Francis Crick的《惊人假说》以科学方法来解释意识的奥秘。他说:
“你、你的快乐和悲伤,你的记忆和欲望,
你对个人身份的感知和自由意志,事实上,只不过是大脑中的一堆神经元及其联合分子的生理反应而已。”
就如Lewis Carroll's在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里写的一句:You'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." (你不过就是一堆神经元!)
过去的哲学观点“二元论”相信人类的生理个体和无形心灵是分开的,所以至今许多人还会有这样的信念:人体和心灵是分开的。人类的行为、决策、思考等全都与生理个体无关。
所以人体附身这回事总是能被人们轻易接受,一个个体中,可以存在着多个“心灵”。
然而现今的科学共识推翻了二元论,拥有强而有力的证据,简单的例子:当人们饮用咖啡或酒精时,其化学物质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、生理活动,这些都是事实。
它说明了:大脑参与人类的心理活动。
人类的思考、意识、情绪、心理活动等,都是大脑里头 那些神经元活动的产物。
面对人生的困境,令人苦恼烦躁的情绪,对它说:You'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!
它只不过是一堆神经元,随时都能变化。
所以你绝对有能力改变,得到你要的状态和意识!


精神疾病 Mental Illness

精神疾病(Mental Illness),又称作精神病、心理疾病。主要是由于大脑活动、行为和心理活动絮乱,影响个人日常生活,而产生不同程度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。
在此,我以Q & A的形式列出并解说精神疾病。
1. 精神疾病是怎样引起的? 答:精神疾病是由于大脑功能失调,导致个人的认知、情感、情绪、记忆、感知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受到影响,并引发不同程度的障碍。例如:忧郁症、焦虑症、强迫症,或精神分裂症等。
2. 精神疾病到底有哪些? 答:根据《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》( DSM-IV-TR),将精神障碍分成17类:
  • 通常初诊断于婴儿期、儿童期或青春期的障碍(Disorders usually first diagnosed in infancy, childhood, or adolescence)
  • 谵妄、痴呆、失忆性病症及其他认知能力有关的障碍(Delirium, Dementia, and Amnestic and other Cognitive Disorders)
  • 一般性医学状况造成的精神障碍(Mental disorders due to a 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)
  • 药物使用有关的障碍(Substance-related disorders)
  • 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性障碍(Schizophrenia and other psychotic disorders)
  • 情绪性障碍(Mood disorders)
  • 焦虑性障碍(Anxiety disorders)
  • 身体型障碍(Somatoform disorders)
  • 做作性障碍(Factitious disorder)
  • 解离性人格障碍(Dissociative disorders)
  • 性及性别认同障碍(Sexual and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)
  • 饮食性障碍(Eating disorder)
  • 睡眠障碍(Sleep disorders)
  • 尚未分类之冲动控制障碍(Impulse-control disorders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)
  • 适应性障碍(Adjustment disorders)
  • 人格障碍(Personality disorders)
  • 其他需要临床判断的精神障碍 (Other conditions that may be a focus of clinical attention)
3. 精神疾病会带来什么影响? 答:个人方面 - 无法维持正常思考与生活;群体方面 - 影响个体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,甚至会影响社会社交与工作进行。
4. 精神疾病是由什么造成的? 答:至今还没有一个特定/ 绝对的原因。但是心理学家/精神专家一致认为,主要由三方面引起: a. 生物学因素 - e.g: 基因 (gene),大脑的神经传导物质 (neurotransmitter),大脑受创等. b. 心理因素 - e.g: 矛盾,紧张,情绪管理或创伤等因素。 c. 社会因素 - e.g: 工作环境,环境变化如贫穷,资源缺乏,战争。 *这三者为同等重要因素,互相影响和牵制,同时也独立发展和运作。
5. 一般普罗大众认为精神病患就是指一个人“发神经”或“神经病”,对吗? 答:首先,回到“何谓精神疾病” (请看Q1和上面的解释)。当某人患有精神疾病时,他/她的认知、感受、情绪、行为等都和一般人不同,那是因为大脑里的神经活动已经产生絮乱,无法正常思考,从而影响个人的思维与行动。但,请尊重病患,这不是他/她想要的,那是因为他/她生病了。
6. 精神疾病是一种病吗? 答:是的。就如癌症、心脏病、肾衰竭等。。。精神疾病也是疾病的一种。它是一种长期性的疾病,需要给予适当的治疗,从生物学、心理学、和社会学三方面同时进行。
7. 精神疾病需要药物治疗 (Medication) 吗? 答:是的,需要。就如其他疾病一样,当经过精神科医生诊断后,医生会依疾病情况处方药物。
8. 精神药物是不好的?会上瘾?对身体有害?一旦开始服用精神药物就会一辈子吃下去? 答:首先,病患必须先了解,精神疾病是一种长期性疾病,它需要时间。第二,请记住这三方因素:生物学、心理学、社会 - Bio-Psycho-Social x3 (因为很重要,所以x3). 由于精神疾病由这三方面的因素引起,而药物可以用以治疗生物学因素,e.g: 抗忧郁药物里头的成分可以提高五羟色胺的浓度,消除病理忧郁情绪。但是,这并不表示精神疾病只依靠药物就可以痊愈。它需要三方面的治疗手段和介入,请记住:Bio-Psycho-Social, 非常重要。 说到上瘾,某位精神科医生如是回答:“请问你喜欢美食吗?请问你天天吃吗?请问你上瘾了吗?虽然药物不能比作食物,但对病患而言,它是需要的。能让病患上瘾的精神科药物,少之又少。与其说上瘾,不如说,在对待疾病的过程中,是否有通过正确的手段治疗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因素。” 药物对身体有害,我个人认为:是药三分毒。撇开精神科药物,其实很多用于癌症、心脏病、甚至是抗生素,你也可以认为它们是对身体有害的。
9. 那么到底谁可以治疗精神疾病? 答:精神科医生 (Psychiatrist) 是精神疾病的专科医生,主要负责诊断 (diagnosis) 和药物处方 (prescription). 刚刚强调精神疾病主要由三方面引起,所以在心理学因素方面,病患可以寻求临床心理学家/ 临床心理治疗师 (clinical psychologist) 做心理治疗。而社会因素方面,可能需要适当的改变/改善生活环境。另外,家属/照顾者(caregiver) 在这三方面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不只是“照顾”病患,同时也是病患对外的桥梁。所以,家属/照顾者需要了解精神疾病,并且寻求正确管道来帮助患者。
10. 市场上有许多的healing method...情绪治疗、家族排列治疗、彩色治疗或一些辅导、冥想、静坐等等,它们是否可以治疗精神病患? 答:先说可以,还是不可以——没有法律明文规定 “不可以”。再来,病患的情况:哪种精神疾病?哪个程度?不同病情需要不同的治疗手段。但是精神疾病是疾病x3 (很重要,所以要x3), 就像一个患有心脏病的人,需要去看心脏专科,而不会去咨询脑科、妇科。。。精神疾病的治疗也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士来介入。在心理治疗方面,临床心理治疗师 (clinical psychologist) 可以施与精神疗法 (psychotherapy) 或其他的治疗手段,如催眠治疗,或者认知行为疗法 (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, or CBT). 市场上的一些healing method或治疗方案,执行者也许对其方案有所了解,但是可能缺乏专业的心理学 (psychology) 知识,他们可能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精神疾病,而一味地告诉病患精神科药物是有害的。或者在“治疗”的过程中,无意中地对病患说出/做出不适当的言语/行为,忽略了,精神病患其实很敏感。例如,多数人都认为忧郁症患者是由于他们思想过于负面,因此很多的“治疗导师” 都告诉患者要“想好的、想正面的”、“抒发情绪。。。引发内在的负能量。。。。”。其实,忧郁症患者不是因为思想负面而得忧郁症,而是得了忧郁症才变得负面。所以,治疗者至少要有相关的心理学 (psychology) 背景(是心理学x3,不是心灵学)。 也有一些人寻求宗教的治疗和咨询,一位精神科医生如是说法:“宗教对每个人而言都蛮重要的。但是你确定宗教那里的负责人是否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学/精神科的训练?如果你好了,可以把功劳都归因于宗教,因为你所相信的神,祂让你的病痊愈了。但是请不要忘记,疾病是需要药物治疗的。”
11. 精神疾病是否越来越普遍? 答:以统计数字来看,是的。这跟遗传、心理活动、和社会环境与变迁有很大的关系。世界卫生组织非常关注人类的精神健康,这里有几项数据可参考: a. 全世界估计有约20%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精神障碍或精神问题。 b. 所有丧失生命的个案中,约23%是由精神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所引起的残疾所致。 c. 每年约有80万人自杀。精神疾病和过度使用酒精是许多自杀行为的因素。 d. 战争和灾害冲击着心理卫生和社会心理健康。 e. 少数国家有全面的法律框架保护精神病患的权益。因此导致多数人歧视精神病患或对精神疾病有许多误解。 f. 相关的精神科专业及护理人员明显不足,e.g 精神科医生、临床心理治疗师、心理学家、精神科护士、专业辅导员和社工等等,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。 g. 在马来西亚,约有30%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。实际数字也许更多,因为很多病患都不愿意接受正规治疗,或者被误导以为自己没有患病。
12. 精神病患是否永远都无法痊愈? 答:那么我先问:癌症患者是否永远无法痊愈呢?这样问,你心里是否有答案了呢?请记住,精神病患是有机会好起来的,但是,需要给予正确的治疗。
13. 精神病患不受保险公司承保? 答:是的,所以你可以了解到,一旦患上精神疾病,不只是精神上和生活上受到冲击,同时在医疗费用上也受巨大的影响。目前相关单位正努力积极的与保险公司探讨这个问题,希望,希望在未来精神疾病也能被列出受保疾病之一。
14. 家属/照顾者(caregiver)有多重要? 答:非常非常非常重要x3. 照顾者需要了解什么是精神疾病,学习如何与病患沟通,了解病患,确保病患按时复诊、服药,做心理治疗,帮助病患改善生活环境,重新建立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行为。所以家属/照顾者给予的支持 (support) 就是病患痊愈的动力。请不要因为:害怕、讨厌、麻烦、担心而错过了治疗时机。我曾经咨询某个案,其家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,但他一开始让病患接受错误的“治疗”,因此导致病患情况恶化,也因此与他产生很大的仇恨和抗拒。我劝告该个案必须带病患按时复诊,接受正规的治疗,但个案以:我不想他恨我。。他一直拒绝去复诊。。。等理由要我对病患施与催眠治疗。我当场拒绝,并且告诉他必须要马上回去复诊,并且接受药物治疗,当病患情况能够稳定下来,我才能给予帮助。
15. 身为精神病患的家属/照顾者,在精神上也承受极大的压力,他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帮助? 答:我非常能够了解家属/照顾者的压力,我接触不少精神病患,和他们的家属。痛苦的不只是病患,家属也一样。但是,You are not alone. 首先,家属需要认识并了解精神疾病。当你对一件事物有所了解后,恐惧和担心也会相应减少。第二,家属在照顾的过程中,需要耐心。第三,家属需要适当的疏解压力,运动,调整生活作息,看书,接受催眠等身心放松疗法。。。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你渡过。家属和病患可以寻求精神协会的帮助——Malaysia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(MMHA), 他们在推广精神疾病的知识和照护病患及家属方面非常用心,不遗余力。 *另外,需要相关资料和讯息的朋友们,可以直接询问我。 **接下来,我会陆续发布各种精神疾病的资料,及其相关症状。







李嘉慧 催眠咨询师 27/7/2016

DEPRESSION 忧郁症

多数人对忧郁症的了解其实不多,也不够详细,有些甚至会以为某一负面情绪出现,或者一些情绪化的表现,就是忧郁症。在此,我想跟大家分享何谓忧郁症。 忧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,是的,它是疾病。它有几项特征: 1)病患能够长期的感觉到心境低落,情感上抑郁悲观。它和短时间或者事件性的悲伤、低落不同。多数人都认为忧郁症是因为患者思想悲观、爱钻牛角尖、或情绪化才会导致忧郁症。 迄今 ,忧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,但是专家都认为,生物-心理-社会 (Biopsychosocial) 这三方面因素参与了忧郁症的发病过程。
2)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。
3)常常感觉疲累,身体无力、无能量。
4)无法专注于事物上、学习上或者工作上。
5)对目标、生活没有动力。回避家人和亲友,不喜社交,不愿沟通。严重时连个人卫生都不顾,活得像行尸走肉。
6)睡眠障碍。一般上精神病患都会面对失眠、作息不正常的问题。很多精神疾病都是从失眠开始的。长期失眠会影响大脑运作和思考动,导致精神涣散、不济。
7)时常有罪恶感,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,没有自信,甚至会有自杀倾向。有些会伴有焦虑情绪,令患者坐立不安,搓弄手指或来回踱步。
8)没有食欲。
9)认知功能受损。例如:记忆力下降、抽象思维能力差、学习困难,或者是心理动作能力 (Psychomotor) 如手眼协调和身体灵活度减退。
10)情绪容易激动,容易生气。对一些不善表达的病患,因为过度压抑,有的会出现暴力行为如:大声叫喊,打人等。
  • 如何断定某人患有忧郁症? 答:如果他/她出现超过5个以上列出的症状,并维持长达2个星期以上,需要咨询精神科医生 (Psychiatrist) 并由医生来诊断。
  • 忧郁症不是多数人所以为的 “因为病患太负面、太悲观”、“因为他/她太软弱、太喜欢胡思乱想”。忧郁症并不会因为 “尝试改变、想好的。。。” 就会消失不见。它需要正确、正规的治疗手段:咨询精神科医生及相关的专业人士--〉服用医生处方的药物--〉接受心理治疗师的辅导与心理治疗/ 认知行为疗法--〉维持健康正常的生活作息,e.g: 调整睡眠时间,适量运动,营养均衡的饮食等等。
  • 世界卫生组织(WHO)预测忧郁症会是21世纪里排名前三位的疾病之一。虽然如此,忧郁症却是最容易被治愈的精神疾病。






李嘉慧 催眠咨询师 3/8/2016

一份前所未有的“平静”

以下内容来自个案的在治疗结束后的feedback.
在两个楼梯之中,她选择向上的楼梯。 “好吧,那你就往上走去。虽然这是向上走的楼梯,它有坡度,但是你走起来毫不费力,非常轻松。。。” “不,我是用跑的。” “用跑的?好吧,那你就跑吧。。。” “我跑得很快、很快。” “你不会喘吗?觉得辛苦吗?” “不会。” 在催眠过程中,她奋力地跑着,终于跑到天台停下来。天台上是一副旧景象,围墙的漆显得斑驳,远处是一片海峡,海上大约有七八艘船,由左往右开出去。她确定,那是开出去的方向。 她说想打碎这个画面,我引导她回到电影院里的控制室,按钮一下,眼前的画面立刻被打碎,画面消失。突然,她就这样进入了一条暗暗的走廊,眼前看不到什么,一片空白。 她突然问我 “老师,我是要让它自己出现,还是我可以设计想要的画面?” 我说:“都可以。不管是它自己出现,还是你来设计,它们都来自你内心深处想要表现的样子。” 这时,她说得不是很清楚,也许因为在催眠中说话,肌肉太放松,但是我还是隐约听到。她说,自己很悠闲的坐在一个很大的莲花台上,下面都是莲花池。 我开始用引导的方式,不断发问问题。最后发现,原来过去她对自己的那么多控诉:焦虑、缺乏自信,工作上、人际上的协调问题和矛盾,其实都源自这里。之前几次来,说着想要处理的那些问题,都只是表面上看到的而已。其实最根本的,就是一直想要的那份平静。 退出催眠后,她是这么形容的: “这份平静就是root cause. 那是一种不带任何情绪的平静,不需要特地去意识的,它本来就是那样存在着。” 我问:不带任何情绪吗?没有快乐,没有悲伤? “是的,没有。平静是自给自足,没有任何条件,亦不会被外界的任何刺激所影响。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即不会增加,也不会减少。” “不悲也不喜吗?” “是,不悲不喜。” 我再次的问:“真的没有任何情绪?快乐的感觉?喜悦?” 她摇头:“没有,那是一份真正的平静。那不是麻木。” 我有点惊讶的问:“确定。。。你不是麻木吗?” “不是。” “我以为你因为想要封闭情绪,不让自己感受,所以就不去感觉这份平静所带给你的快乐。因为我自己一向来觉得平静是带有一些快乐的。” 她摇摇头:“绝对不是麻木。麻木就是负面的了,麻木是封闭的,但这份平静的感觉不是,它是开放的。它不是正面或负面,不走两极。就像天与地本来就存在,不会因为发生了什么事而改变。花开了,不喜,花谢了,不悲。因为喜或悲是我们另外加上去的。万物都是这么循环,不会有任何改变。所以我们自己加了情绪,才会产生情绪,产生负担。” “。。。我心里的能量是流畅的,完全没有压抑的感觉。我这么说,这份平静就像是一团染料,不具形体,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。但是我知道,当我打开它后,它会自己自动的染成一湖水。很多时候,负面的感觉是自己加上去的,比如下雨了,我一开始想:啊,我没有带雨伞,怎么办?(说着一只手往上叠)然后我会开始担心,万一淋湿了文件怎么办?(另一只手又往上叠)文件淋湿了,就会影响我的合约。。。影响。。。这个负面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多,负担越来越重。”总之,这种平静就是当初我第一次来的时候,跟你说,我想回到原点,它告诉我平静就是活在当下。” “。。。在里头我甚至是把莲花台放进那座冰山里。最后整座冰山换成莲花台,染成粉红色。” 一直以来都抱持着一种信念或态度,不去把我自己认为对的,或错的价值观灌输给个案,所以,对于个案我保持尊重,不做任何的批判。我总是用引导的暗示、语言,去将个案内心里头的想法或资源整理出来。 如果我认为个案应该要这样,这样才是好的,那这东西是我给的,而不是来自于个案内心本身。 而所有的思想念头、信念、价值观、经验等等,都需要自己的内心去generalize,我能做的只是引导。 这次这位个案能找回内心的平静,很努力的形容给我听,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。甚至是让我感觉到,是我也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。就靠着我隐晦的暗示,她自行在潜意识中用自己的能力去整合并保存这份平静,我甚至是有点感动。 整个过程都是观想,是想象,在潜意识中运作,毫不费力,不会有辛苦、挣扎、难受的感觉。 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催眠咨询的原因。 如果你心里也有很多的“不舒服”:焦虑、情绪负面、没有自信、觉得自己对事情都很懒散、或者太过执着、很多的不满意。。。也许,那些只是能让你意识到的表象而已。真正缺乏的,是一份纯粹的平静,那是内心深处最需要的养分。